换热效率高、热损失小、结构紧凑轻巧、占地面积小、应用广泛、使用寿命长。在相同压力损失情况下,其传热系数比管式换热器高3-5倍,占地面积为管式换热器的三分之一,热回收率可高达90%以上。
板式换热器是由一系列具有必定波纹形状的金属片叠装而成的一种有效换热器。各种板片之间形成薄矩形通道,经过板片进行热量交换。板式换热器是液—液、液—汽进行热交换的理想设备。它具有换热效率高、热丢失小、结构紧凑轻巧、占地面积小、运用广泛、运用寿命长等特色。在相同压力丢失情况下,其传热系数比管式换热器高3-5倍,占地面积为管式换热器的三分之一,热回收率可高达90%以上。
板式换热器的型式主要有结构式(可拆卸式)和钎焊式两大类,板片形式主要有人字形波纹板、水平平直波纹板和瘤形板片三种。
结构原理
可拆卸板式换热器是由许多冲压有波纹薄板按必定间隔,四周经过垫片密封,并用结构和压紧螺旋堆叠压紧而成,板片和垫片的四个角孔形成了流体的分配管和汇集管,同时又合理地将冷热流体分开,使其分别在每块板片两侧的流道中活动,经过板片进行热交换。
板式换热器的优化设计核算,就是在已知温差比NTUE的条件下,合理地确认其型号、流程和传热面积,使NTUp等于NTUE。
基本组成结构:
⒈板式换热器板片和板式换热器密封垫片
⒉固定压紧板
⒊活动压紧板
⒋夹紧螺栓
⒌上导杆
⒍下导杆
⒎后立柱
特色
板式换热器与管壳式换热器的比较
a.传热系数高;
因为不同的波纹板相互倒置,构成复杂的流道,使流体在波纹板间流道内呈旋转三维活动,能在较低的雷诺数(一般Re=50~200)下发生紊流,所以传热系数高,一般认为是管壳式的3~5倍。 [2]
b.对数均匀温差大,结尾温差小。
在管壳式换热器中,两种流体分别在管程和壳程内活动,总体上是错流活动,对数均匀温差批改系数小,而板式换热器多是并流或逆流活动方式,其批改系数也通常在0.95左右,此外,冷、热流体在板式换热器内的活动平行于换热面、无旁流,因此使得板式换热器的结尾温差小,对水换热可低于1℃,而管壳式换热器一般为5℃fff.
c.占地面积小。
板式换热器结构紧凑,单位体积内的换热面积为管壳式的2~5倍,也不像管壳式那样要预留抽出管束的检修场所,因此实现相同的换热量,板式换热器占地面积约为管壳式换热器的1/5~1/8。
d.简单改变换热面积或流程组合;
只需添加或削减几张板,即可达到添加或削减换热面积的意图;改变板片排列或更换几张板片,即可达到所要求的流程组合,习惯新的换热工况,而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面积简直不或许添加。
e.分量轻;
板式换热器的板片厚度仅为0.4~0.8mm,而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管的厚度为2.0~2.5mm,管壳式的壳体比板式换热器的结构重得多,板式换热器一般只要管壳式分量的1/5左右。 [4]
f. 价格低;
选用相同材料,在相同换热面积下,板式换热器价格比管壳式约低40%~60%。
g. 制造便利;
板式换热器的传热板是选用冲压加工,标准化程度高,并可大批生产,管壳式换热器一般选用手艺制造。
h. 简单清洗;
结构式板式换热器只需松动压紧螺栓,即可松开板束,卸下板片进行机械清洗,这对需求经常清洗设备的换热进程非常便利。
板式换热器
板式换热器
i. 热丢失小;
板式换热器只要传热板的外壳板暴露在大气中,因此散热丢失可以忽略不计,也不需求保温措施。而管壳式换热器热丢失大,需求隔热层。
j. 容量较小;
约为管壳式换热器的10%~20%。
k. 单位长度的压力丢失大;
因为传热面之间的空隙较小,传热面上有凹凸,因此比传统的润滑管的压力丢失大。
l. 不易结垢;
因为内部充分湍动,所以不易结垢,其结垢系数仅为管壳式换热器的1/3~1/10.
m. 工作压力不宜过大,或许发生泄露;
板式换热器选用密封垫密封,工作压力一般不宜超过2.5MPa,介质温度应在低于250℃以下,否则有或许泄露。
n. 易阻塞;
因为板片间通道很窄,一般只要2~5mm,当换热介质含有较大颗粒或纤维物质时,简单阻塞板间通道。